“自從村裏有了‘成長學吧’,我就經常帶孩子過來,這裏有課外書,有學習的桌椅,還有熱心的志願者老師,我們再也不用為孩子的作業發愁啦。”近日,記者來到下原鎮老壩村,提起村裏的“成長學吧”,村民郝建華連聲誇讚。
近年來,下原鎮老壩村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開設“成長學吧”,為孩子們免費提供課後活動場所,深受廣大村民的歡迎。
提升學習能力的“共享書房”
去年,老壩村充分結合農家書屋的優勢,新增兒童閲讀室、學習教室、綠色電子閲覽室等未成年人專屬活動區域,明確專職圖書管理員負責整理圖書和後勤衞生,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安靜、舒適的閲讀環境。兒童閲讀室配備包含文學類、自然科學類等多種少兒讀物2000餘冊,滿足孩子們多樣化的閲讀需求,讓孩子們足不出村就能看到想看的書,隨時隨地為自己“充電”。
放學後、假期中,村裏的孩子們便結伴兒到村裏的“成長學吧”看書,切實解決了鄉村孩子“買書難、借書難、看書難”的問題,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、提升素質的文化平台,真正成為了孩子們的“共享書房”。
豐富課餘生活的“快樂之家”
除了閲讀,“成長學吧”還常常組織孩子們相互做“老師”,學習更多新技能。老壩村婦聯主席周冠偉告訴記者,老壩村定期開展繪畫比賽、棋類競賽等教育娛樂活動,以賽促教,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,在切磋中成長。
周冠偉説:“村裏的孩子在這裏學習知識、培養興趣愛好、鍛鍊表達能力,更自信了、更開朗了,而且更加熱愛生活、熱愛學習,這個地方能夠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。”“這裏不僅能看書,還有大姐姐教我畫畫,這個週末一點都不孤單。”讀小學一年級的小張同學開心地告訴記者。
健康安全成長的“温馨港灣”
很多年輕的父母外出務工,把小孩留給老人照顧,村裏存在“留守老人”教育孫子、孫女的“隔代教育”現象。“留守老人”文化程度大多不高,並不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,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“心有餘而力不足”。
老壩村通過村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發出號召,招募村裏的退休教師以及大學生村官當志願者,以志願服務的形式,幫助孩子們進行課後的學習輔導,通過“專業伴讀”,將“大道理”轉化為孩子們聽得懂、做得到的“小目標”,不但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課堂,還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,構築了鄉村孩子健康安全成長的“温馨港灣”。□通 訊 員朱麗麗 融媒體記者顧忠兵